2018年12月31日20:30,羅振宇“時間的朋友”跨年演講如約在深圳“春繭”體育館開講。7000 多人把深圳春繭體育館坐得滿滿當當。
在跨年演講中,羅振宇通過對過去一整年的回顧和未來的展望,最終凝練出三個字的核心要義——小趨勢,并解釋道:大趨勢普通人無法掌控,而真正能給所有人帶來機會,從細微處引發大變化的,恰恰是我們身邊的“小趨勢”。
羅振宇用“一個人、一張嘴、侃侃而談4小時”發表著對時代的深刻洞見,一時間,新年的朋友圈被羅振宇的“小趨勢”刷了屏。
可以說,羅振宇與他的團隊創造了一個內容創業的典范。不乏諸多追隨者學習,學習他的內容創業,每個人都希望像羅振宇般把內容、文化,做出規格來。節目做出來了,賣上了價錢,一個看臺票便是880元,這無意給胸藏錦繡的媒體人打開了一片天地。
在內容創業這件事上,羅老師為我們設立了一個標桿。羅老師一個人站在臺上面對幾千名聽眾,能講四五個小時的確是本事、是能力。但是,作為內容創業者的標桿,羅老師也有要面對的問題,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——知識的邊界。
比如面對印刷,羅老師便是一位知識博大卻不精深的人。在一段關于創新的論述中,羅老師提到了印刷:
今年我經常跟人談起印刷術。印刷術是中國人發明的,我們很自豪,在木板上刻字、刷上油墨、蓋上紙,不復雜。但是這事不能細想。
中國人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有了一項傳統,把經書刻在石碑上,刷上墨水,拿紙把它拓下來,把經書復印走。那你說這和印刷術有什么區別呢?你要非要說區別的話,它跟印刷的區別,就是一個豎著放的板,和一個橫著放的板,就這么點區別。捅穿這么一層窗戶紙,用了400年。
從漢代到唐代,漫長的400年啊。我們老祖先在干什么啊?他們腦筋怎么就這么慢,怎么就捅不破這層窗戶紙呢?
再一深想更可怕,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會刻印章了。印章不也就是在木頭或者石頭上刻好字、刷上油墨、蓋在紙上、把字復印出去的技術嗎?它和雕版印刷的區別好像也不大,一個是紙在上面,一個是紙在下面。為什么從印章到雕版印刷術居然花了好幾千年?
是我們中國人笨嗎?不,就這還是中國人老祖宗先發明的呢。就隔著一層窗戶紙,幾千年都盼不來那一線劃過它的光明。你就說,創新難不難?
所以我們必須要回到創新的現場,才能觀察創新。才能感受到那種真實的艱難,和突破之后的震撼。每一項創新,在它誕生的那一瞬間,都好像是突然點亮了一盞燈,照亮了長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