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印刷工人到縣團委 誰是令計劃的“伯樂”一
日期:2017.08.31
點擊:2
0
屬于:行業動態
如今看來,令計劃的政治生命里有兩個極其重要的年份:一個是2014年,他的政治生命劃上沉重的句號;一個是1979年,那一年,在山西運城地委工作的他上調團中央,打開廣闊的上升空間。
別人是一步一個腳印,而他則是令人驚訝的三級跳。令計劃何以一舉跳進北京,誰又是最初發掘他的那位“伯樂”?
誰相中了他?
上海社科聯旗下《現代領導》雜志2011年1月號曾轉載署名“郁風”的文章《令計劃:中南海的“大管家”》,該報道中透露,1979年,團中央在全國選拔人才,23歲的令計劃因而得以進京。更具體的細節是,在中央團校學習期間,令計劃認識了分管團校的團中央領導,從此“登州過府,平步青云”。
按照慣例,中央團校校長大多由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兼任。令計劃1979年在團校學習時,團校校長為當時的團中央第一書記韓英。
韓英是誰?他是東北人,但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長期在山西工作,從煤礦技術員一步步提至省委書記職務,1978年他離開山西,當年被共青團十屆中央委員會選舉為團中央第一書記。這是一位肩負恢復共青團艱巨任務的第一書記,因為十年動亂里遭到嚴重破壞的共青團組織百廢待興,亟需重振旗鼓。
也是在這時候,令計劃乘著選拔人才的“東風”進京。在不久后被安排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高占祥的秘書。并于1983年8月脫產,再次進入后來更名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中央團校學習政教專業。拿到文憑回機關后,一路直升。
在令計劃上調北京之前,胡耀邦在強調共青團干部的選拔問題時指出,團中央要選真正優秀的青年干部。“什么叫優秀的、有培養前途的?”他列了三條:一是在政治上經受過某些考驗的;二是在工作上經受過一定鍛煉,特別是經過一些艱苦鍛煉的;三是在思想上有培養前途的,比較刻苦、誠實的。
為什么相中他?
按照上述選拔培養干部的標準,令計劃無疑相當符合要求,他的為人處世數十年風格依舊。
愛學習 當令計劃還在山西平陸縣當印刷工人時,他就很愛學習。在辦公室里,只要沒有工作,就在端端正正坐在那里讀書寫字,即便下班也還趴在桌上看書。直到調進團中央,據同事回憶,當時二十五六歲的令計劃雖然沒上過大學,但很有鉆研精神,晚上和周末加班,幾乎每天如此、每星期如此。
很勤勉 令計劃的勤快認真頗有口碑。在山西時辦公室都收拾得井井有條,不但自己的東西,其他人他也幫助整理。在印刷廠,他剛開始是撿字工,當時鉛字印刷需要把一個個鉛字撿出來排版,他工作認真,撿字快,大家都喜歡他。老同事提起他時這么評價,“一個特別勤快的娃,叫干啥就干啥,干得有模有樣,領導一看就滿意。”
許多年后,他已搬進中南海辦公。熟悉他的人說,這是一臺“工作機器”,除了打幾下乒乓球,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,其余時間都是在工作。而政知局(微信號:bqzhengzhiju)從可靠渠道獲悉,在他擔任“大管家”期間,每天都要等首長休息以后才離開中南海。
有才氣 早在山西時,就有很多人夸獎令計劃他字寫得好、口才好、文章好。一份1975年9月13日發送的共青團平陸縣委員會文件顯示,作為擬稿人,令計劃至少會寫正楷和仿宋以及行書三種鋼筆字體,均非常工整漂亮。他手寫的稿件近十頁,筆跡絲毫不亂。
據稱,在團中央工作期間,令計劃就以精干、擅長寫研究報告而頗受信任和賞識。他最早見諸報章雜志的大作,是1992年擔任團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時發表的長篇文章《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膽略和眼光――1989-1991中央領導同志接見共青團干部和青年代表講話實錄》,在《中國青年研究》雜志上分三期連載,有三萬多字。
1995年12月,令計劃調任中辦調研室三組負責人。該調研室主要是為政治局常委負責起草報告、文件、講話等。
有眼力 別人看不到的活兒他能看到,這在山西平陸當地話叫“非常有眼力”。因為令計劃“有眼力”,在山西時不僅很多辦公室的同事都喜歡他,領導也喜歡他。而到了團中央,他給人的印象是,對在官場處理各種人際關系,顯得更為圓熟、更有分寸,對于共青團內部,以及黨政機關的復雜結構,也有更為透徹的了解。此后有人用三個“善于”評價這位“大管家”:善于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系、善于領會上級意圖、善于總結和歸納。
負責任 事無巨細是對令計劃表現在工作中的又一個特點。
大公網的報道中曾透露過這樣的細節:2005年9月紀念抗戰60周年之際,有香港記者在采訪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獻花儀式時,曾見到令計劃在儀式開始前,親自帶領一名警衛繞人民英雄紀念碑仔細檢查,確保安全。
因其出色肯干,令計劃升遷之路曾經暢通無阻。他除了應該感謝將自己調進北京的伯樂之外,還應該感謝當時平陸縣委領導。因為領導發現這位印刷廠的工人是個人才,將他調到了縣團委工作。從此,他借著共青團履歷不斷攀升。